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预防医学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部分地区HIV-1流行株基因型分布与母婴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HIV)-1主要流行区的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及其对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来自全国11个省(区)的HIV-1阳性病例(包括母婴病例)的gag基因和env基因的部分区域进行扩增并测序,采用DNA分析软件进行系统树和距离等分析。结果 共完成gag基因p17测序60例,env基因C2-V4区测序69例。新疆自治区和河南地区的流行株均很单一,前者为C亚型,河南省及周边地区为泰国B亚型(B'),云南地区主要为C和E亚型,而在北京和上海地区有A、B、C、E等多种不同亚型。新疆的病毒株与云南地区的C亚型极为相似,来源相似。在32对母婴病例中,主要为B和C亚型,E亚型1例,未定型2例。B亚型母亲的母婴传播率(50.0%)较明显地高于C亚型(2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部分地区HIV-1的亚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亚型对母婴传播的影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AE循环重组型 (CRF0 1 AE)毒株env不同基因区序列变异的特点及其与进化压力的关系。方法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对从全国部分省收集来的HIV 1感染者血液样本中的HIV 1外膜蛋白 (env)基因进行扩增和亚型鉴定后 ,选择 3 4份CRF0 1 AE重组型HIV 1毒株env基因V3~V4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 ,并计算和分析氨基酸同义替换 (Ks)值和非同义替换 (Ka)值及Ks Ka比值。结果基因系统树显示中国的 3 4份样本CRF0 1 AE重组型毒株与我国代表株AE .97CNGX2F和泰国代表株AE .CM 2 40、AE .93TH2 53聚集在一起。氨基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3和V4区 ,而V3区和V3上游区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 ,糖基化位点也比较保守。V 3环顶端四肽以GPGQ为主 (87.50 % )。大部分毒株的第 3 0 6和 3 2 0位点上没有出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整个V 3~V4区的Ks值显著高于Ka值(P <0 .0 0 1) ,且Ks Ka比值显著高于 1(P <0 .0 0 1) ,只有V4区Ks Ka比值显著低于 1(P <0 .0 1)。结论 目前多数流行于中国的CRF0 1 AE重组型HIV 1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在进化上关系密切。氨基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3和V4区 ,而不是V3区。由于大部分毒株的第 3 0 6和 3 2 0位点上没有出现带正电荷的  相似文献   
3.
四川彝族人群HIV-1辅助受体CCR5△32和CCR2-64I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了解中国四川彝族人群艾滋病病毒-1(HIV-1)辅助受体CCR5△32和CCR2.64I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提取119份彝族正常人和88份HIV-1感染人群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CCR5△32突变,阳性产物经克隆、测序进一步证实;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CCR2.64I突变,并测序验证。结果119份正常人样本中,CCR5 wt/△32等位基因突变杂合子2例(1.68%),未检测到CCR5△32/△32突变纯合子,CCR5△32等位基因频率为0.0084;CCR2-64I突变杂合子26例(21.85%),突变纯合子2例(1.68%),等位基因频率为01261。88份HIV-1感染者样本中,未检测到CCR5△32突变;CCR2.64I突变杂合子12例(13.64%),突变纯合子7例(7.95%),等位基因频率为0.1327。统计分析表明,上述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该群体中均呈Hardy-Weinberg平衡分布;两种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在正常人和感染人群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获得了中国四川彝族人群CCR5△32、CCR2-64I等位基因多态性资料,结果有助于综合评估中国人群对HIV-1感染的遗传易感性,同时为深入研究HIV-1抗性基因在中国不同民族的HIV感染及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部地区两县既往有偿献血人群艾滋病回顾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5,他引:11  
目的研究既往有偿采供血人群艾滋病感染者的发病死亡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78例确认的通过献血(浆)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利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平均潜伏期和生存时间及其分布。结果HIV感染者的平均潜伏期为8.31年(95%CI:8.04~8.58)(Kaplan—Meier法)。感染后艾滋病总发病率为6.41/100人年。艾滋病发病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90个月(95%CI:8.20~11.60)(Kaplan—Meier法)。结论研究发现既往有偿采供血人群HIV感染者的平均潜伏期短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研究结果(9.5年);艾滋病发病率在感染后6年内均显著低于UNAIDS研究结果,第7年后高于UNAIDS结果。感染者发病后平均生存时间短于UNAIDS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四川省某地区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血清抗体阳转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2年11月在四川省西昌市以社区为基础招募HIV血清抗体阴性的静脉吸毒人群前瞻性研究队列333人,在队列每6个月随访时调查静脉吸毒人群高危吸毒行为和性行为情况,并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队列随访2年,静脉吸毒人群队列保持率和HIV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5.7%和2.53/100人年(95%CI:1.10~3.97),在多因素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中,民族(RR=12.42,95%CI:2.72~56.74,P=0.0012)、近3个月共用针头或注射器(RR=4.06,95%CI:1.29~12.81,P=0.0168)与HIV血清抗体阳转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队列梅毒血清抗体阳转率为4.71/100人年(95%CI:2.59~6.82),在多因素Poisson回归模型中,女性(RR=4.42,95%CI:1.78~10 99,P=0.0014)与梅毒血清抗体阳转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静脉吸毒人群HIV和梅毒新发感染率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控制HIV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静脉吸毒人群和不洁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1(HIV—1)与丙型肝炎病毒(HCV)亚型分布的相关性及其流行模式。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IV-1gag的p17区和env的C2V3区,HCV5^ NCR区和E1/E2区,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ClustalW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基因树分析。结果 共检测了239例HIV—1感染者,其中HCV阳性率为56.9%(136/239)。在136例HIV—1/HCV混合感染者中,96.3%是通过静脉吸毒(IVDU)和不洁献血途径而感染的。IVDU(感染者主要来源于新疆、云南和广西)的HIV—1亚型主要为C型。其HCV基因型为1b、3a、3b和4型。而不洁(输)献血人群的HIV—1主要为B型,其HCV基因型以1b和2a为主。结论 中国发现多种HIV—1亚型和HCV基因型,提示这两种病毒的流行是多种途径感染的结果,序列同源性程度之高提示这两种病毒感染是在相当近的一段时间内爆发感染的。不洁献血者HIV—1和HCV病毒株不同于IVDU的病毒株,说明传播方式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地域分布的重要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